来源:善达网
近日,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陆治原在2025年第1期《党建研究》发表署名文章《加强党的建设 助推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文章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各级民政部门必须把坚持党对民政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要求,把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核心任务,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为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引领保障。
对公益慈善行业来说,本文最大的关注点在哪里呢?小编认为,除了“加强党建”,最重要的应该是陆部长提出的 “四个转变”观点,即:
1.从保障服务特定群体向保障服务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转变;
2.从以物质保障为主逐步向兼顾物质救助、社会服务和精神关爱转变;
3.从主要依靠政府资源逐步向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力量作用转变;
4.从传统服务方式向法治化、标准化、数智化等方式转变。
其实,早在2024年9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民政部专场新闻发布会上,陆部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就提出过上述观点,并且每个转变都有明确的针对性。
“从保障服务特定群体向保障服务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转变”是指服务对象的转变;“从以物质保障为主逐步向兼顾物质救助、社会服务和精神关爱转变”是指服务内容的转变;“从主要依靠政府资源逐步向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力量作用转变”是指参与方式的转变;“从传统服务方式向法治化、标准化、数智化等方式转变”则是指工作手段的转变。
那么,提出“四个转变”社会和行业背景是什么?对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有什么指导意义?公益慈善组织又应该如何践行这“四个转变”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四个转变”提出的背景
“四个转变”深刻反映了新时代民政工作和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其提出背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第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背景下,民政工作和公益慈善事业需要从传统的“保基本、兜底线”向更高层次、更广覆盖的民生服务转变,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第二,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重要战略目标。公益慈善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力量,需要在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求:随着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公益慈善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需要从单一的物质救助向综合服务转变,同时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协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最后,科技革命与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民政工作和公益慈善事业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通过数智化转型,可以提升服务效率、透明度和精准性,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可以说,“四个转变”不仅为民政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它强调从单一到多元、从物质到精神、从传统到现代的全面升级,为公益慈善组织在新时代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公益慈善组织如何践行“四个转变”
那么,具体来说,广大的公益慈善组织应该如何理解并践行“四个转变”呢?善达君试着逐一解读,
首先,从保障服务特定群体向保障服务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转变。我们知道,传统公益慈善更多关注特定群体,如困境人群、残疾人等,但随着社会发展,许多“隐形困难群体”的需求日益凸显,比如心理问题人群、新市民、灵活就业者等。
因此,对公益慈善组织而言,面对这种变化,一要扩大服务覆盖面: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识别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设计针对性的公益项目。二要提供精准化服务: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识别需求,避免资源浪费。例如,开发“公益地图”工具,实时显示社区需求与资源分布。三要开展跨界合作:与教育、医疗、心理等领域专业机构合作,提供多元化服务。例如,为流动儿童提供教育支持,为失业青年提供技能培训。
其次,从以物质保障为主逐步向兼顾物质救助、社会服务和精神关爱转变。物质救助是公益慈善的基础,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精神关爱和社会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因此,对公益慈善组织而言,面对这种变化,在开展公益项目时,一要物质与精神并重:在提供物质救助的同时,关注受助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例如,为困境家庭儿童提供心理辅导,为老年人提供陪伴服务。二要综合性项目设计:将物质救助与社会服务、精神关爱相结合。例如,“爱心厨房”项目不仅提供免费餐食,还组织志愿者与受助者交流,传递温暖。三要文化赋能:通过文化活动(如读书会、艺术疗愈)提升受助者的精神生活质量,增强其社会归属感。
第三,从主要依靠政府资源逐步向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力量作用转变。传统公益慈善过度依赖政府资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而且在政府购买服务减少的情况下,还会面临生存和发展危机。需要动员市场和社会力量,形成多元协同的公益生态。
因此,对公益慈善组织而言,面对这种变化,一要注重资源整合:搭建资源对接平台,吸引企业、基金会、个人等多方参与。例如,与企业合作开展“公益创投”,资助小微慈善项目。二要借鉴市场化理念:探索公益与商业结合的创新模式。比如,可以通过“公益+消费”模式实现自我造血。三是广泛社会动员:通过互联网平台动员公众参与,降低公益门槛。例如,腾讯公益的“99公益日”(已升级为99公益节)通过线上募捐和配捐机制,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最后,传统服务方式向法治化、标准化、数智化等方式转变。传统公益慈善在服务方式上存在效率低、透明度不足等问题,亟需通过法治化、标准化和数智化提升服务质量。
具体来说,法治化就是要严格遵守《慈善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项目合法合规。例如,建立内部合规审查机制,定期开展法律培训。标准化,是指制定服务标准和管理规范,提升专业水平。例如,制定志愿者管理标准、项目评估标准,确保服务质量可衡量、可复制。数智化则是要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效率与透明度。例如,开发公益区块链平台,实现捐赠信息全程可追溯;利用AI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精准度。
“四个转变”意义深远
综上来看, “四个转变”的提出,无疑将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深远的影响。在善达君看来,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
首先,推动公益慈善从“小众”走向“大众”。通过扩大服务对象、提升服务层次,公益慈善将覆盖更多群体,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
其次,促进公益慈善从“输血”向“造血”转型。通过市场化运作和资源整合,公益慈善组织将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提升公益慈善的专业化与社会公信力。通过法治化、标准化和数智化,公益慈善将更加透明、高效,赢得公众信任。
第四,助力共同富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公益慈善将在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增强社区凝聚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总之,“四个转变”是新时代民政工作和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公益慈善组织应以此为契机,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通过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层次、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服务方式,在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不仅是对公益慈善事业的挑战,更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
注:本文部分内容借助了DeepSeek提供的思路。